Nat.Chem.Bio:激活Bax或可成为抗癌药研发新思路
BCL-2家族的成员是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重要因子,其中包括能够促进凋亡的Bax、BH3-only和能够抑制凋亡的BCL-2三个蛋白亚家族。BAX在正常状态下以单体形式存在,细胞凋亡时转化为有活性的大分子量复合体。促凋亡蛋白的BH3结构域能够与抗凋亡蛋白BH结构域的疏水沟结合,形成二聚体,BCL-2家族成员之间的二聚体反应是调节细胞凋亡或存活的关键。
Global Change Bio:气候变化影响雪兔-猞猁种群周期性波动
北美地区的雪兔-猞猁种群数量10年周期性波动一直是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在生态学教科书中一直被用作猎物-捕食者相互作用形成种群周期振荡的经典案例。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研究组严川等通过分析长期数据发现:一,与传统的猎物-捕食模型不同,雪兔与猞猁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的猎物-捕食者效应,即雪兔对猞猁为直接正作用,而猞猁对雪兔的负作用有两年时滞;二...
Bio Technol:酶促拆分2-辛醇研究取得进展
手性2-辛醇是合成类固醇、昆虫性激素等许多光学活性药物和农药的重要手性中间体;也是制备高性能液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性原料;还可用于精细化工有机合成,生产手性化学材料,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传统的制备工艺是利用化学法制备手性2-辛醇,需要在反应中添加昂贵且有剧毒的马钱子碱手性催化剂,且拆分难度较大,步骤多,收率低,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Nat Stru&Mol Bio:刘迎芳等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获进展
ZAP氨基端(N-ZAP)三维结构图 3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迎芳研究组和高光侠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的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Structure of N-terminal domain of ZAP indicates how a zinc-finger
Nat Stru& Mol Bio:秦燕等揭示核糖体对翻译因子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研究员的最新科研成果“A conserved proline switch on the ribosome facilitates the recruitment and binding of trGTPases,”,文章中...
Nat Che Bio: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刊登了来自芝加哥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hymine DNA glycosylase specifically recognizes 5-carboxylcytosine-modified DNA”,文章中,研究者在之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类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的结晶结构,以及分子机制。
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Alan Eisenberg
Alan F. Eisenberg作为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新兴企业与商务拓展事业部的执行副总裁,负责管理并开展Bio对其下650多个新兴企业会员的服务与宣传工作,而这些企业则构成Bio总体会员数的90%。Eisenberg领导其团队为新兴企业会员提供的具体服务则包含税务、集资、金融服务,以及卫生政策的发展与倡导。
Can Epi Bio Prev: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或可预防前列腺癌
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等因素都会诱发冠心病。在美国,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同样,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第二大致死性癌症类型。每年有240,000新增前列腺癌男性患者,每年有34,000前列腺癌患者死亡。
J Bio Chem:向嵩等揭示尿素羧化酶的三维结构及作用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在线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向嵩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rystal structure of ureacarboxylas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arboxyltransfer reaction,”。
Eur J Pharm Bio:蒋兴国等小分子凝集素作为药物靶向输送载体研究获进展
凝集素长期以来在药剂学研究上作为重要的靶向输送载体,但绝大部分凝集素分子量较大、可能存在毒性、免疫原性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小分子凝集素是优良的药物靶向候选载体分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从两栖动物皮肤中识别了一目前分子量最小的凝集素(1700 Da,PLoS one,2008)。